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泡泡玛特究竟是一家“卖什么”的公司?来自阿狸。
泡泡马特在过去一年的所受的追捧大家都是知道的,这个追捧指的不仅是它的各类现象级的产品,还有资本市场对它的青睐。
很多人看到泡泡马特如今这么高的股价,就下意识地觉得“太高了不能买”,而我,作为一个经常会向大家警示股市泡沫的价投拥趸,却在今年五月,也就是泡泡马特距2022年的低点的股价涨了20倍的时候,毅然站到了多头的一方,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如今,在各种质疑和争议中,泡泡马特又硬气地涨了40%,而我表示淡定,因为在我的预判中,这只是一只国内罕见的长牛股的一小步。
所以,我感觉有必要写一系列比较长的内容,深入讲讲我看好泡泡马特的理由,这部分内容只会发在知识星球上。尤其要强调一下,我看多泡泡马特绝对不是因为皈依了什么“趋势投资”,我判断的依据仍然是公司的价值。
在这一篇里,我首先要纠正很多人对泡泡玛特的认知误区:泡泡马特不是一家“卖盲盒”的公司,甚至,也不是一家“卖IP”的公司。
泡泡玛特确实是靠盲盒起家的,也正是这一点,加深了大家对它的刻板印象。批判者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利用人的成瘾性来赚取暴利的不良产业。
但事实上,在泡泡玛特的蒸蒸日上的发展过程中,盲盒业务的占比恰恰是在不断下降的,而且定价也稳定在很低。现在盲盒所贡献给泡泡马特的收入占比大约是40%左右,不到一半,而且将来大概率会持续下降,直到10-20%,都有可能。我们可以看到泡泡马特的起飞点,恰恰在于它试图摆脱对盲盒的依赖之后——对一家公司来说,要克服成熟的高利润业务带来的诱惑,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如果要说IP,泡泡玛特确实很倚重IP,但它的性质不同。以这个星球上最牛的IP量贩商迪士尼为例,他们很少直接参与IP的衍生商业化开发运营,他们最大一块收入来自于授权第三方——我把我的IP卖给你们,你们拿去做T恤也好,去做手办也好,你们把米老鼠印在汽车上也行,印在袜子和短裤上也行,但是记得要给我授权费。也难怪迪士尼最强的部门是法务部。
泡泡玛特性质不太一样,它的收入里几乎没有IP授权这一块,就算有占比也是极少的,是属于公关策略的一部分,在业务层面,它是靠自己形成一个业务闭环,即我所有的自有IP全部自己做商业化、自己生产,消费者喜欢这些形象,必须来我这买,不存在什么中间商赚差价。
而且,IP的上游是创意和设计,甚至还可以说情怀,总之,这是一种很难管理的资源,然而在泡泡玛特这里,所有的IP都是通过跟艺术家签约——而且是终身签约——的方式给买断的,在保证艺术家在其他方面有充分自决权的前提下,把所有的收入分配模式都在一开始就设定好,确保成本不会随着之后IP的火爆出圈而水涨船高,这套机制目前看来行之有效。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泡泡玛特在全球的声量越高,他在和艺术家谈判时就越有话语权,这一切都会进入良性循环。
一言以蔽之,泡泡玛特真正做的还是连通生产端和消费端的平台:在后端不停买断优秀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作为自己的资源库,中端系统化地开发产品,同时针对市场喜好不断地低成本试水,不好的果断放弃或雪藏,试探到需求缺口了立马开动流水线上产能,前端则铺开营销造势、开店扩张。能成功做到这一点的所谓的IP公司,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而且,泡泡玛特的销售和传播是一体的,不像迪士尼或者日本万代这样传统的卖IP的公司,为了推出一个新IP,首先要斥重金拍一系列电影和电视动画片去传播,等IP的知名度和知名度到位了才开始贩售IP,运营成本高且周期长,而且这种间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这个IP不受消费者的认可,那围绕它而制定的整条业务线都失败了,投入的时间和资金都打了水漂。
而泡泡玛特,以其独特的快进快出的独特模式,确保了它可以把节奏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想快则快想慢则慢,而且可以始终保持轻资产、轻运营的运作,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对消费者心态的洞察和产品的研发这些直接推动业绩的关键点上。
比如说,今年泡泡玛特推出了一个比较火的IP星星人,它其实是去年下半年才有的一个新IP,然而从它立项到它最后成功,可能就花了几个月时间,这个过程很简单,因为不需要完整的人设、故事线和连篇累牍的内容去铺垫。
而且像星星人这样的新IP,泡泡玛特可以同时跑很多,它测试市场风向的手段也很多,首先是在他的那些签约的全球艺术家可能数以千计,然后他们可以经常在各地举行一些类似的小展会什么的,这就是测试。
还有,对于那些不确定的IP产品,他们可以先手工化少量试产。其实这个行业最早也是如此,小批量下订单叫小作坊给你开模代工,成本很高,因为无论是盲盒还是摆件,本来是属于收藏品的范畴,是个小众行业,这导致它的单价很贵,产量也很低,靠着铁粉们高企的人均消费值来支撑这个小盘生意。很多人都没意识到:其实很多小众的行业之所以小众,不是因为没需求,而是因为不敢上产能。
然而泡泡玛特做大之后直接开挂了,它背后是什么?是什么都能生产的中国工厂,是中国制造啊!生产线一旦开动起来,造驱逐舰都是下饺子,造几个星星人之类的还不是手拿把攥吗?试产的IP一旦火起来,接下来就是用工业化带来的低廉成本源源不断地向市场供应,这一下子给了那些小众插画家艺术家的空间打开了,彻底改造了一个行业。就像泡泡玛特最早的IP Molly,去年一年的收入大约二十几亿,累计的收入可能已经达到100多亿了,Labubu去年卖了30亿左右,而且今年的数据又是成倍的增长。
不得不说,泡泡玛特的商业模式是这个时代最理想化的商业模式,首先它的“元模式”就很好,你设想一下,这个公司在很小的时候,哪怕摆地摊,他卖出一个摆件就收入100块钱,这个链路是最最简单和清晰的,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和商业洞察力就能看懂。然后它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去调研市场,用工业化的思维去做产能-库存管理和品控,把这个简单清晰的元模式不断地复制裂变,一种摆件变成十种、一百种,一个摊位变成十个、一百个,业绩迅速做大,但核心逻辑依旧如开始时简单清晰。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始终掌握着充裕的现金流,几乎不需要外部融资,所以现在创始人持有的股份依然很多。
相比于其他很多年轻的早期公司,一开始的研发投入巨大,试错成本巨高,市场前景不明,爬升期极度凶险,整个公司的诞生就带着一种赌博的性质,如果成则一锤定音,败则血本无归。而泡泡玛特的模式更像一些小而美的互联网公司,有了一个Idea之后先用最快速度做出一个最简化的原型上线,交给用户和市场去验证,如果真的存在广泛的需求,就快速迭代完善,反之立即砍掉也不可惜。更可怕的是,这家公司才刚刚开始复制自己的成功经验而已,它的增长之路才刚刚开始。
More episodes from "雪球·财经有深度"
Don't miss an episode of “雪球·财经有深度” and subscribe to it in the GetPodcast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