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财经有深度 podcast

2954.券商还是牛市旗手吗?

0:00
9:15
Rewind 15 seconds
Fast Forward 15 seconds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券商还是牛市旗手吗?来自楚团长扯投资。


都说人年轻的时候不能遇见太过惊艳的人,容易一遇杨过误终身。但其实对于我们搞投资的人来说,这话应该这么说,人年轻的时候不能遇见太过惊艳的牛市。如果刚接触投资,就遇到轰轰烈烈的行情,会让人留下一些无法消除的思想钢印。之于2014年进入市场的我而言,牛市买券商几乎是一种不证自明的硬核真理。道理也相当粗暴,牛市成交量会放大融资盘会蜂拥而至券商自然就成了最为灵敏最为强悍的牛市旗手


尽管已经过去十年多了,2014年下半年的券商点火行情依然令人心潮澎湃。在当年7月之前,其实牛市的氛围感并不强。尽管创业板激情似火有着不错的赚钱效应,但权重股整体还是承压的。指数横在箱体里,存量博弈的意味很浓。


僵持之下,券商成为了牛市的爆破点。从10月中旬起,券商板块像被点燃的火药桶,连续多个交易日集体涨停中信证券海通证券这样的巨无霸日成交额轻松突破百亿元股价翻倍只用了不到两个月。更激烈的是中小市值券商,日k几乎是竖着涨。市场的风险偏好被彻底点燃资金开始蜂拥进场中字头行情发动。沪深两市日成交额很快从三四千亿跃升至万亿大关散户开户量直线上升两融余额疯狂扩张牛市的号角彻底吹响


为什么在牛市的发动阶段券商几乎是天然的主角?如果从基本面角度去拆解,其实逻辑并不复杂。


首先,券商的业绩对成交量的敏感度极高。在市场放量阶段,经纪业务收入是立竿见影的增长——成交额多一个百分点,佣金收入就能直接放大到利润表上。2014年下半年,两融业务全面扩张融资融券余额节节攀升直接推高了利息收入自营盘在指数上行中也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三大业务线同时发力,使得券商业绩具备高度弹性


其次,牛市背后往往有对应的政策红利券商往往是最受益于政策的行业。2014年资本市场改革的预期强烈,包括IPO重启注册制试点并购重组松绑……这些都意味着券商业务范围的扩大与盈利模式的多元化。这类制度级的变化很难在短期内完全兑现到业绩上但在预期驱动的阶段对股价的推动力极强


最重要之处在于,从熊市到牛市转换的节点上券商往往整体估值不高。由于前期市场低迷,业务条线表现普遍疲软,券商的估值水平通常会跌入历史低位。在这种“低基数+高弹性”的背景下,只要市场有一点起色哪怕只是成交量回升或政策预期升温券商股就能出现极强的估值修复冲动。这种估值的杠杆效应,会在极短时间内被情绪放大,从而引爆行情。


从投资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券商股其实是牛市叙事中最容易理解最容易讲故事的品种——它们既代表着市场的“温度计”,也是情绪的“放大器”,甚至很多人默认它们就是牛市本身的象征。2014年的那波行情就是从券商开始最后蔓延到全市场的盛宴


然而,十年能改变很多事情券商的逻辑近些年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


那种“一根大阳线改变信仰一轮牛市干翻估值”的时代,很难重演了。过去几年,券商的业务结构、盈利模式、行业定位,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型


最直观的变化是,曾经那个靠行情吃饭弹性十足的“交易中介”,如今变成了一个偏向稳健经营的“综合金融服务商”传统经纪业务占比持续下滑压低了业绩的波动区间财富管理机构服务场外衍生资管与自营等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上升整体业务重心开始“弱行情化”。尤其是头部券商,正将精力放在“资本中介”角色上,用结构化产品和衍生品服务客户,而不是单纯赚市场的Beta钱。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券商自营盘开始走“对冲+套利”路径主动规避市场方向带来的不确定性。这对业绩而言当然更稳健,但同时也意味着,在市场转折期它们对指数上涨的敏感度正在钝化行情共振能力削弱


另一方面,监管的收紧也在重塑券商的生存方式。从IPO倒查投行问责,到“国九条”对资本市场“政治性”和“人民性”的强调,整个行业正在告别粗放增长时代,走向更合规、更服务实体的方向。叠加近两年并购整合潮起资源正在向头部聚拢中小券商则陷入边缘化生存焦虑之中


回到那个关键问题:今天的券商还能不能做牛市的旗手?


答案是:可以但需要满足一整套更复杂的条件。券商能否引领行情,过去是只要风来就能起飞;现在则要看风从哪里来来多大能吹多久。具体来说,有两个层面的内容需要关注。


第一有持续性的政策导向新“国九条”的发布以来,不仅释放了监管层对于市场生态优化的决心,也再次把券商推到“服务实体经济引导长期资金”的聚光灯下政策的强化带来的是对成交量的提振对估值的修复对行业的再认知。尤其是“国家队”增持“活跃资本市场”措施落地等系列动作,已经在2024年下半年产生了类似“政策底+估值底+信心底”的三重共振。对于券商来说,这种由上而下的制度催化才是唯一能够抵消其盈利结构钝化的外力


第二有成交量的市场券商的盈利模型本质还是一个乘数放大器。无论是经纪、两融,还是信用、自营,最终都要靠交易活跃度来支撑业绩弹性。过去一年,沪深两市日成交额有超过100个交易日突破万亿关口两融余额重返2万亿平台,这种流动性宽松带来的景气回暖是券商股能够抬头的根本逻辑。要让这个飞轮真正转起来,市场需要的是持续的“量能地基”,而不仅仅是几天的热点轮动。一旦放量维持在1.8到2万亿区间以上券商的盈利体感就会明显回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券商的期待,也必须更现实一些。它不再是那个“开盘涨停闭眼暴富”的梦想承载者,也不再是牛市中可以被情绪轻易推起的全民共识品种。它更像是一个结构性行情的晴雨表政策有多坚定市场有多放量券商就能涨得有多整齐有多持久


所以券商的机会也从过去的“情绪共振”转向了“结构选择”


从2025年中期的数据来看,券商板块的确展现出一轮较强的业绩修复成交额同比大增两融余额破新高部分中型券商业绩同比翻十倍以上。这些都在告诉市场,即便弹性弱化飞轮依旧存在


更重要的是,政策正在把更多想象空间重新赋予这个行业稳定币条例落地头部券商牌照升级国际业务扩张国债权益再平衡趋势显现……一系列“非行情驱动型”催化,正在重塑市场对券商板块的预期结构。它们不再只是牛市的“受益者”,而可能逐步成为新制度体系下的“制度承载者”


这或许就是当下配置券商资产的意义所在,不是等它涨停而是看到它正重新被赋予位置。

More episodes from "雪球·财经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