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大牛市来了,我却战战兢兢,来自杨饭。
市场涨了一阵子,牛市的论调开始出来了,这个非常正常。投资者赚了一些,当然期待赚的更多,这个也非常的正常,很符合人性。有的喊5000点,有的6000点,甚至上万点也可以多博一些眼球。而我们著名的、非公认的牛市棋手李大霄同志,最近又创新的提出了一个“国际牛”的新名词,我真的是非常佩服他,从来不看空,无论怎么被嘲笑依然是坚定的看多,依然心平气和的。其实我觉得投资者真的应该向他学习这种心态,没有乐观的心态怎么可能在这种“牛短熊长”的市场里生存呢。
虽然市场有没有牛市还不确定,还在争议,但券商股却已经嗨起来了,以券商ETF为例,从去年的9月份约0.77元的价格到今天收盘1.18附近,涨幅超过50%。
这个涨幅拿去对比几个主要宽基指数的话,券商ETF的涨幅超过了上证指数、沪深300,但是小于创业板、科创50和北证50的。这个说明在这个期间的中小市值公司的表现要好于大型公司。
都说券商是牛市的主要先行指标,那么照这一特征来看,还是真有可能有牛市行情的。从后视镜看,从去年的9月末到现在无论是港股还是A股,主要指数都有不错的涨幅,可以基本定义为牛市。现在的问题是,到底牛市只是一个开始?还是可能都快结束了呢?
从微观和宏观上确实可以罗列出一些继续支撑市场走强的因素,当前的牛市大概率会继续延续一段时间,不会戛然而止。
首先,资金面上,国债利率下行,居民、机构存款搬家。
最新发行的期限为3年的国债票面年利率1.63%;期限为5年的票面年利率1.7%;这点收益实在是非常低。一定长度上促进了居民与机构对更高收益产品的需求,部分资金可能转移到证券市场。7月份社融披露,居民存款少了1.1万亿元,但非银机构存款多了2.14万亿。我相信这很可能就是因为股市行情向好,和利率下降双重因素促使居民存款流入资本市场。
另外,前几天财政部联合税务总局发布了一个公告,自2025年8月8日起,对在该日期之后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这个进一步刺激了资金转向证券市场的力度。
其次,美债规模庞大,利率压力与美元贬值,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上升。
当前美国的国债规模已经突破36万亿美元,同时其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有4.25%,表面看非常有吸引力。但背后考量的美国的财政。36万亿国债甚至超过了漂亮国的 GDP总值,这么高的负债和利息支出,如何承受得了?
结局大概率还是挥舞美元霸权,开动印钞机功能,同时像川总那样疯狂的对外部加税,并且美元债券的利率大概率是下行的。只有这样才可能减少赤字,让美国经济正常运转。而通常的美元贬值一般会伴随着大宗商品的强势价格和贵金属的上涨。只不过目前金价已经是历史高位,上行空间不好说,但起码有一个比较好的支撑。同时人民币的汇率如果能抗住,保持币值稳定的话,那么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会加强,对外部的“活水”也很有吸引力,港股便是桥头堡,所以港股目前的市场已经算是牛市了。恒生AH股溢价指数已经从161的高位大幅缩小至目前的123左右。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A股估值的支撑。
最后,时代的必然,只有金融与资本市场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国。
这几年,我们的资本市场从原先的上海与深圳两个主板市场,逐步增添了创业板、科创板,同时又增加了北交所。但是板块和交易所的增多就能说咱们是金融强国了吗?如果还都是自己人在玩,互相割韭菜,那也不过是一场更高层次的大型内耗而已。国家实力的提升需要强大的金融与资本市场的配合。
回顾过去的几次大牛市,例如1996-2000年的牛市,资本市场着重承当了为国有企业脱困的期待,市场上涨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高层的意志。而2005-2007年超级牛市,历史背景是改变了非流通股。国有股、法人股的“同股不同权”的股权分制历史问题,非流通股对流通股的补偿等极大的刺激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市场的定价机制得以充分发挥,这确实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牛市。
而之后都算是局部牛,没有真正的全面牛。所以从时间、空间和投资者的期待,国家实力的提升看,似乎都呼唤一场全面的牛市。金融与资本市场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和“发动机”。强大而高效的资本市场,能把居民储蓄、机构资金、全球资本快速转化为企业研发、产业升级所需的长周期资本,形成“资金—技术—产业”的闭环。以美国为例,NASDAQ 为苹果、特斯拉提供持续融资,使其跨越技术鸿沟;中国科创板亦让中芯国际、药明康德的创新得以资本化,突破“卡脖子”瓶颈。资本市场通过价格发现、并购重组和风险分散,引导资源向最具效率的环节流动,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同时,金融市场如果加强改革、进一步开放,无疑也可以增强国际资本黏性,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塑造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定价权与规则制定权,这是任何单一产业优势无法替代的“国力倍增器”。
虽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堆牛市的理由,但实际上我本人却不是很期待这种大牛市,因为每次过后都是一片狼藉,被割的韭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重新长出。这是高大上的理由,但实际经过多年后,我悲悯的发现我竟然很不适应牛市,熊市我可以做到少亏不亏甚至赚一点,偏保守的个性与投资风格在牛市很难跑赢市场,跑输是常态。主要我完全受不了30以上PE的公司,除了可以看到很明确的高速增长,尤其是现在遍地上百倍几百倍甚至只有概念而没有多少实质性业务或营收也没多少的公司。
所以这轮A股如果真又牛市,我的目标就是不要被拉下太多,毕竟在港股目前的收益不错,很难甘蔗两头甜。
祝大家在可能的牛市里,都赚的盆满钵满。
More episodes from "雪球·财经有深度"
Don't miss an episode of “雪球·财经有深度” and subscribe to it in the GetPodcast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