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股市里的 3 个常见心理陷阱,来自何纯在南国。
有时大家经常有这样的困惑,明明分析了公司财报,也看了市场趋势,可最后还是亏了钱。这当中很大程度是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 ——心理效应。最常见的三个心理陷阱就是:沉没成本、锚定效应、处置效应,其实这也是经济学中的常用概念,可能有些朋友不大理解。
首先是沉没成本:“都亏了这么多,再等等总能涨回来”。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 10 元买了某只股票,现在跌到 6 元,你会卖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 “不卖”,理由是 “都亏了 4 块钱了,卖了就真的亏了,再等等说不定能涨回去”。这背后其实就是 大家没想清楚“沉没成本”。
先搞懂:什么是沉没成本?
简单说,沉没成本就是已经花出去、再也拿不回来的钱或时间。比如你买电影票花了 50 元,看了 10 分钟发现是烂片,你会起身走吗?很多人会硬着头皮看完,觉得 “不看就亏了 50 元”—— 可实际上,这 50 元已经花出去了,不管你看不看,钱都拿不回来了,这 50 元就是 “沉没成本”。
在股市里,沉没成本更常见:你买股票花的本金、盯盘耗的时间、甚至为了研究这只股查资料的精力,只要已经投入且收不回,都是沉没成本。
股市里的 “沉没成本陷阱”:越套越牢,越亏越多.比如说前几年有人15 元买了某新能源股票,想着能赚一笔。结果买完没几天就开始跌,跌到 12 元时,他说 “都亏了 3 块了,卖了太可惜,再等等”;跌到 9 元时,他又想 “都亏一半了,现在卖血本无归,肯定会反弹”;最后跌到 4 元,他彻底扛不住了,割肉离场,原本 10 万本金亏得只剩 2 万多。
问题出在哪?他一直盯着 “已经亏了的钱”,觉得 “不卖就不算真亏”,却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事:股票会不会涨,和你已经亏了多少没关系,只和公司未来的价值、市场趋势有关。就像那部烂电影,不管你看完没看完,票钱都回不来;股票如果没有上涨逻辑,不管你扛多久,亏损只会越来越大。
还有人会因为 “舍不得之前的投入”,反而补仓加仓。比如 10 元买的股跌到 8 元,觉得 “现在买更便宜,摊薄成本,涨一点就能回本”,结果跌到 5 元,亏得更多。这种操作本质上是 “用新的钱去救已经亏掉的钱”,把沉没成本越堆越高,最后彻底套死。
当然,这里只针对高风险的个股,并不代表指数。如果是估值不高的指数,资金量够大的话,越跌越买是没有问题的。
那我们该怎么避开?记住 “向前看,不回头”。应对沉没成本的核心,就是彻底忘掉 “已经花出去的钱”,只看未来。
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没买这只股,看到它现在的价格和走势,我会买吗?” 如果答案是 “不买”,那现在就该卖,别被之前的投入绑住。别把 “补仓” 当 “解套工具”:补仓只适合那些公司基本面没问题、只是短期下跌的股票。如果公司业绩越来越差,跌下去就没回头路,补仓只会让你亏得更惨。
第二,锚定效应:“我 10 元买的,不到 10 元不卖”。
再想一个场景:你 8 元买了某只股票,涨到 10 元时没卖,后来跌到 9 元,你会不会觉得 “还差 1 元就回本了,等涨到 10 元再卖”?结果一直跌回 6 元,你又开始等 “回到 8 元就卖”。这种 “盯着某个价格不放” 的行为,就是 “锚定效应” 在作祟。先搞懂:什么是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 就是大脑会先抓住一个 “参考点”(就像船锚一样固定住),然后不管这个参考点对不对,都以它为标准做决策。比如去买衣服,商家标 1000 元,你觉得贵,商家说 “打 5 折,500 元”,你就觉得划算 —— 其实 500 元可能还是贵的,但你被 “1000 元” 这个锚点绑住了,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在股市里,最常见的 “锚点” 就是你的买入价,其次还有 “历史最高价”“别人说的目标价”。比如你听专家说某只股能涨到 20 元,你就把 20 元当锚点,不到 20 元不卖;或者某只股之前涨到过 15 元,你就觉得 “它肯定能再涨到 15 元”,一直等。
股市里的 “锚定陷阱”:错过机会,套牢自己。比如看到群里有人说 “这只股能涨到 30 元”,就把 30 元当目标,哪怕股票涨到 28 元已经开始下跌,还是舍不得卖,觉得 “差 2 元就到目标了,再等等”,结果一路跌回去,盈利变亏损。
更危险的是,锚定效应会让你忽略 “市场变化”。比如你 10 元买的科技股,原本看好它的技术优势,但后来行业政策变了,公司技术落后了,股票跌到 8 元,你还是盯着 “10 元买入价”,觉得 “只要没回本就不卖”,却没发现公司已经没有上涨逻辑,最后只会越套越深。
那么该怎么避开?别盯 “固定价格”,盯 “价值和趋势”。应对锚定效应,关键是把锚点从 “过去的价格” 换成 “未来的价值”,具体可以这么做:
别把 “买入价” 当回事:买入价只是你过去的一个操作,和股票现在值多少钱没关系。比如你 10 元买的股,现在公司业绩好,值 15 元,哪怕超过买入价也可以继续持有;如果公司业绩差,只值 5 元,哪怕低于买入价也要卖。
定期 “更新锚点”:市场一直在变,每周或每月复盘一次,看看公司基本面有没有变、行业趋势有没有变,根据新情况调整你的预期,别一直抱着老锚点不放。
第三,处置效应:“赚一点就跑,亏了就死扛”。
最后一个场景:你同时买了两只股票,A 股涨了 10%,B 股跌了 10%。你会先卖哪只?很多人会选择 “卖 A 股,留 B 股”—— 理由是 “A 股已经赚了,落袋为安;B 股亏了,卖了就真亏了,等涨回来”。这种 “赚小钱就跑,亏大钱死扛” 的行为,就是 “处置效应”。
先搞懂:什么是处置效应?处置效应的本质是“损失厌恶” 心理:人们面对盈利时,怕 “盈利回吐”,所以想赶紧落袋为安;面对亏损时,怕 “承认失败”,所以想等 “回本”,哪怕知道可能回不来。就像你捡了 100 元很高兴,但丢了 100 元会更难过 ,同样是 100 元,亏损带来的痛苦比盈利带来的快乐更强烈。研究显示,散户对于踏空的忍耐能力是亏损的两倍。这意味着,踏空2万块钱的痛苦与亏损1万块钱的痛苦相当。这恰恰解释了为什么许多投资者在盈利时难以保持耐心,却热衷于与亏损股票死磕。
在股市里,这种心理会让你做出完全相反的操作:好股票拿不住,烂股票死扛着。比如好股票涨了一点就卖,错过后面的大行情;烂股票跌了不敢卖,最后亏得底朝天。
股市里的 “处置陷阱”:赚小钱,亏大钱。
处置效应会让你 “截断盈利,放大亏损”。盈利的时候,你怕 “煮熟的鸭子飞了”,所以早早卖出,赚的都是小钱;亏损的时候,你怕 “承认自己错了”,所以死扛着,亏的都是大钱。长期下来,赚的钱不够补亏的钱,账户自然越来越缩水。
还有人会因为处置效应 “反复追涨杀跌”。比如卖了涨 10% 的好股,又去买新的股票,新股票涨了 5% 又卖,结果遇到一只跌的股票,又死扛着,最后不仅没赚到钱,还交了不少手续费,亏了本金。更可怕的是,处置效应会让你 “逃避现实”。比如股票跌了之后,你不敢看账户,也不敢分析为什么跌,只是一味地等 “反弹”,结果错过了止损的最佳时机,最后亏得更多。
那么该怎么避开?用 “纪律” 代替 “情绪”。
应对处置效应,核心是用 “规则” 约束自己的情绪,别让 “怕赚少、怕亏多” 影响决策,具体可以这么做:别 “只看一只股”,分散投资:如果只买一只股,你会对它有感情,亏了更舍不得卖。可以把本金分成 3-5 份,买不同行业的好股,这样即使一只股亏了,其他股可能在涨,你也不会因为 “怕亏” 而死扛,更容易执行止损规则。
炒股就像开车,水平很重要,但懂得一些常见的心理陷阱,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加重要。
More episodes from "雪球·财经有深度"
Don't miss an episode of “雪球·财经有深度” and subscribe to it in the GetPodcast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