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财经有深度 podcast

3002.泡泡玛特不是泡沫化的盲盒,而是实体化的游戏(下)

0:00
11:52
Reculer de 15 secondes
Avancer de 15 secondes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泡泡玛特不是泡沫化的盲盒,而是实体化的游戏(下)。来自三体人在地球。


上篇我们聊了泡泡玛特的客群与用户价值,我们接下来继续来看泡泡玛特的平台属性和出海机遇。


我们先看看泡泡玛特的平台属性。


虽然我们上面已经进一步分析了泡泡玛特的用户价值,但是这马上会面临下一个问题,就是潮玩生意为什么会是泡泡玛特一家独大的局面呢? 事实上,这个行业从来不缺乏竞争者。如果各位最近去大型购物中心里逛过的话,都会发现有不少潮玩集合店出现。


而另一方面,一些有传播资源的玩家也在入局这个赛道,比如说Letsvan就依托乐华娱乐的明星资源推出Wakuku这个IP,试图复制泡泡玛特的成功。然而,从目前这个时点看来,似乎泡泡玛特在潮玩领域的成功仍是独一档的存在,不仅仅是在中国,而且还包括海外市场。


对于这个现象我认为源自于泡泡玛特在目前发展的阶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平台属性产生了一些平台经济会产生的壁垒首先,泡泡玛特和用户建立情感连接依靠的是IP形象,而IP形象来源于和优秀的艺术家合作。随着泡泡玛特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泡泡玛特也成为了艺术家进行IP变现的最佳渠道。也就是说,基于艺术家的损失厌恶,泡泡玛特大概率能够优先获得和市场上最好IP的合作机会,成为名副其实的IP造星工厂。这种现象和我们之前讲述过的平台经济供给侧壁垒是一致的。


而平台经济的另一个壁垒是用户心智。虽然目前做潮玩的商家其实有很多,但在用户心智中,泡泡玛特已经成为了潮玩的一个代名词。在选择IP构建情感连接这件事情上,消费者会优先选择心智建立充分,长期持续运营概率高的IP。这其实和MOBA手游领域,玩家因为觉得王者是国民手游,而放心地进行皮肤购买道理是一致的,毕竟谁也不想购入皮肤的游戏未来停运。而在一款游戏没有建立长期稳定运营基础的时候,玩家的消费也是相对保守的。这也和泡泡玛特外其他的潮玩品牌的处境是类似的。


再来看看泡泡玛特的出海机遇。


有的朋友可能会提出,上面说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用户壁垒,好像只能体现在国内市场。在国外市场,泡泡玛特面临着玩具行业老玩家的挑战,比如迪士尼、美泰等等。这些竞争者本身就储备着很多有竞争力的创作者和IP。另一方面,当泡泡玛特新进入某个国家的时候,上面说的用户心智壁垒也不会马上出现。那为什么泡泡玛特在海外还是能够高歌猛进呢?


首先海外的IP运营巨头以往的IP形象是相对偏低龄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以往的IP普遍是以正面人物为基调设计的。比如迪士尼、三丽鸥旗下的一众IP。而在当前这个年轻人更需要表达【本我】的时代,泡泡玛特旗下IP的基调更符合年轻人的情感需求。而海外的IP大厂为了保持旗下IP基调的一致性,是不太可能开发对标泡泡玛特的IP形象的。这就比如,你很难想象迪士尼乐园里出现流泪的朱迪以及一脸颓丧的米老鼠,直接就把用户的公主梦给毁了。


其次海外的新玩家很难得到有效的供应链支持。生活在国内的朋友,可能早就对大规模精细化生产能力习以为常,但海外大部分地区并没有这样的能力,尤其是在有生产IP能力的发达地区。伴随着产业空心化,这些地区的新玩家要进入潮玩市场,可能还需要面临跨国的供应链协调问题,因此也增加了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


并且,由于泡泡玛特这种同时依赖IP创作能力和供应链制造能力的生意在海外诞生的难度较大泡泡玛特在海外扩张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新物种”的待遇。这其实有点像星巴克、麦当劳当初进入中国的时候一样,各种商业地产为了吸引人流,往往会给这些当时的“新物种”最好的位置。而这样的点位优势则给泡泡玛特带来持续的线下流量,进一步助推市场热度和用户规模。


最后,我们来看看大家较为关注的增长逻辑和潜在风险。


首先看看泡泡玛特的增长逻辑,我们来看一条关于泡泡玛特的增长公式以及几个增长因子。


直接说下结论。泡泡玛特的增长公式可以归纳为:收入 = 购买用户数*平均每用户收入= 购买用户数 *(单用户购买的IP集合 * IP的商品品类集合 * 商品单价)


在这个增长公式里面的每个因子其实都是泡泡玛特未来的增长空间首先购买用户数随着国内业务下沉以及海外业务拓展不断扩大。这样的扩张常常以开店作为开端,随后逐步将用户沉淀为多渠道购买并行的用户。而当前泡泡玛特全球范围内门店还不到600家,对比动辄数千家的其他连锁零售商,显然仍有巨大的扩张空间。因此我认为,就算其他因子维持不变,光看门店数量带来的用户增长,就已经可以保证泡泡玛特未来几年的增速;


其次泡泡玛特依托于其供给侧的壁垒让更多优秀的艺术家的IP投入商业化使爆款IP的数量提升。今年下半年以来,在Labubu延续火热的情况下,目前又有星星人、Crybaby这样热度越来越高的IP。而一些尚未爆红的IP,例如Zsiga等等,其实也存在一批忠实的用户,在合适的条件下也有可能被泡泡玛特推高热度成为新的爆款;


然后对于每个IP泡泡玛特都可以开发不同的商品品类其中包括现有的摆件毛绒MEGA首饰等等商品也包括一些目前可能还没有的商品形态。其实如果去过迪士尼的纪念品商店的话,就可以发现目前泡泡玛特对于IP商品形态的开发还远远没有到瓶颈的状态;


最后对于商品单价当前泡泡玛特的官方定价也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以毛绒挂件为例,Labubu 3.0的官方售价为99元;而迪士尼目前流行的七宝挂件官方售价在140元左右。另外,基于海外的消费力,随着泡泡玛特出海的进度,海外的销售单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朋友也会问,既然泡泡玛特那么好的话,那潜在的风险会在哪里呢?


在我看来泡泡玛特目前的运营没有特别重大的风险但风险来自于泡泡玛特手握优质IP资源情况下会尝试用各种方式将IP变现但其中有一些变现方式有可能会损害当前IP和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


举个例子和市场上大部分人的想法相反我认为泡泡玛特要基于IP打造内容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泡泡玛特IP本质上是通过形象来接收用户情感投射的。如果把一些故事强加到IP身上,有可能就会和部分用户的投射产生相斥的现象,影响IP和用户的情感连接。比如说,在深入了解Labubu之前,我其实一直以为Labubu是男的。而当知道了她是女的,其实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的消费意愿,因为我不太希望挂一个女娃在我的包上。同理,假如后续泡泡玛特推出Labubu的动画,把Labubu打造为一个按时上下班的三好牛马,相信我会马上停止对这个IP的消费。


而市场上大部分人担心的二手价格问题我认为不会是个风险。通过我们之前的分析,其实只有交易者这一类用户最看重二手的价格,而二手价格一方面受需求影响,另一方面受供给影响。供给多了自然价格就下来了,这跟需求是否有变化没有关系。另外,泡泡玛特这种生意天然需要用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模式。因为需要收集消费者购买的真实数据,去指导各个IP的商业化进度。如果这个过程里交易者过度介入导致销售数据失真,对于泡泡玛特来说反而不是好事,有可能受其影响过度生产某一款产品。因此,泡泡玛特也没有因为要维持黄牛获利而大幅限制供给的意愿。这和销售单一标准化产品的高端白酒是完全不一样的生意,因此也无法刻舟求剑地只看二级市场价格评价生意的健康度。


而对于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模式最大的风险来自于需要自己吃库存因此在公司错误判断市场供需的情况下会存在库存积压的风险。这和运动产品、服装等等行业是类似的。不过,当前泡泡玛特的购买群体仍在全球范围内扩张,而公司虽然没有大幅限售,但采用的仍是批量放货甚至是预售的模式,在库存风险的管理上暂时没有看到太大的问题。


综上,基于当前的发展规模,泡泡玛特在供给侧成为了优秀艺术家的最佳选择,因此更有机会产生爆款IP。而在需求侧,泡泡玛特已经在用户群体中形成了明确的心智,更有利于用户选择泡泡玛特的IP建立情感连接。而在海外市场,泡泡玛特当前也抓住了历史机遇。


在未来的增长上,泡泡玛特拥有用户数、爆款IP数量、IP商品品类、商品单价这4个增长因子。但这不意味着泡泡玛特的发展没有风险,其中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未来对于IP的商业化开发中可能会产生影响IP和用户情感连接的情况,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该风险可控。


最后想说的是,泡泡玛特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证明国内制造业也有机会切入到微笑曲线的末端,同时也走出了只有植根中国制造业环境才能走通的IP打造通道。在这里祝福公司,也期待公司打造更多好的IP和好的产品。

D'autres épisodes de "雪球·财经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