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 podcast 訪談了《工作媽媽學會的事》的作者丘美珍,她以過來人的身份,分享了從職場總編輯到全職媽媽,再回到內容創作的心路歷程。
節目一開始,主持人彭菊仙引出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麼丘美珍會在人人稱羨的總編輯位置上,選擇回歸家庭?」
美珍她坦承,這是出自一種母性的直覺。在工作場域,她曾擁有許多外在的掌聲與肯定,但在家裡,洗衣煮飯沒有人會為你鼓掌。這份「沒有掌聲的日常」一度讓她失落,也曾懷疑自己是否會因此成為一個「沒有新故事的人」。
但在他長達 12 年的全職媽媽生涯中,她慢慢意識到一個轉變的力量:不再依賴外在肯定,也能安然愛人與照顧家庭,那是一種如神力女超人般的成長。她說,當自己變成一個「有能力去愛別人」的人時,內在產生了一種穩定的力量,也因此,她看路上的每一個小孩,都會感受到想守護的柔軟心情。
當孩子逐漸長大,她也開始重新尋找「自己的故事」。她坦白地分享,當孩子告訴她「媽媽這你講過了」,她心中有段難以言喻的失落感,因為她過去是記者、總編輯,是一位創造故事的人,如今卻彷彿成了故事的終點。
為了回應這份失落,她重拾文字,開始寫專欄、成立社團,用新的關係連結與觀點,重新賦予自己「故事製造者」的身份。
談及親職歷程,她也勇敢回顧過往的盲點,年輕時曾認為陪伴孩子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只要孩子自己長大就好,甚至曾勸其他媽媽別為了小孩放棄工作。
如今,她深刻體悟到,陪伴的價值遠比她想像的深遠,因為「在你人生的某些階段,誰陪你,就決定了你生活的品質。」
這種陪伴,不見得是全天候的投入,而是「有品質的在場」。她建議,全職爸媽若一天能有 4 小時完整陪伴就很好,工作父母即使只有 2 小時,只要有意識地經營,也能產生深刻影響。
像是睡前 20 分鐘的「有儀式感的對話」從正面問題開始、正面情緒結尾,中間則讓孩子自由講述生活經歷,父母只需陪伴、聆聽、共感,而非說教。
她也分享了她對「不做什麼」的教養哲學:不恐懼、不憂慮、不被他人世界觀困住、不忘初衷。特別是「不被他人價值觀綁架」這點,她舉了熱門的教育討論為例:「自律的孩子讀公立、不自律的送私立」,她認為這樣的說法太粗糙。
她強調,真正值得深究的是:什麼是自律?如何培養?是否只有一種樣貌?從奧運選手的訓練風格中,她指出:即使都是自律,但表現方式可以截然不同,有人按表操課,有人則是聚焦於大事完成。這提醒父母應該尊重差異,而不是追求單一標準。
工作媽媽其實擁有許多職場累積的資產,像是流程管理、人際溝通、領導能力,這些都能成為家庭經營的助力。她說,這些能力已經內化成為我們性格的一部分,不需要刻意表現,卻能在教養中自然而然地發揮出來,為家庭帶來更穩定與柔韌的能量。
在節目的尾聲,她分享了自己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經驗是大腦的工程師」。她相信,父母的責任不是排除所有的負面經驗,而是幫助孩子把那些經歷「收得好」,轉化成可用的人格資產。她稱之為「五個正向小我」,是人生中每個時期都能從經驗中提煉出的內在特質,這些小我可以是堅毅、同理、自律、好奇或幽默,只要是能幫助孩子更有韌性去面對生活的,都是值得珍藏的內在寶藏。
丘美珍的故事,不只是媽媽們的參考,也值得每一個身在多重角色間拉扯的大人細細聆聽與反思。《工作媽媽學會的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Otros episodios d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No te pierdas ningún episodio d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Síguelo en la aplicación gratuita de Get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