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集《天下文化Podcast 書房憲場》主持人謝文憲(憲哥)邀請作家蕭捷健醫師,他帶著新書《碳水循環》登場分享「減重迷思與碳水循環」的正確觀念分享,該如何透過正確的營養與運動策略達成健康減脂、有效增肌的目標。
蕭捷健醫師表示,他之所以寫書,是希望幫助更多人跳脫錯誤減重迷思,例如「不吃早餐就能瘦」或「吃得越少體重就會越輕」等觀念。他強調,當人長期攝取太少熱量、甚至不吃碳水化合物,身體會啟動保護機制,進入「饑荒模式」,反而降低新陳代謝,並提高脂肪儲存率。
這是演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生存策略,讓身體能在食物匱乏時撐得更久。這也就是為什麼「吃很少但瘦不下來」的狀況經常出現。
談到運動與減重的關係,蕭醫師特別指出,許多人誤以為「運動越多越能瘦」,結果反而事與願違。他舉例一位劉小姐的案例,她每天運動半小時、飲食極為清淡,體重卻沒有明顯變化。
原因是身體感受到壓力與能量缺乏,反而開啟防禦系統,減低燃燒效率。他建議運動頻率降至每週三次,一次一小時,並且在運動日大量補充碳水,讓身體解除危機警報,轉而正常運作、啟動代謝。
「碳水循環」這個核心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安排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依照週期做調整。
例如在運動日進行「高碳日」,補充白飯、義大利麵、貝果等精緻碳水;非運動日則安排「低碳日」,限制碳水攝取,選擇以非澱粉類蔬菜為主,如竹筍、紅蘿蔔等;其餘日子則為「中碳日」,以糙米、地瓜、燕麥等為主食來源。
這樣的循環可以有效「騙過」身體,避免進入適應性停滯期,進而持續燃燒脂肪。
蕭醫師從運動生理的角度談到「中速運動(Zone 2)」的概念。他指出,當我們從輕鬆走路、聊天(Zone 1)進入中強度運動,如超慢跑、心率在120~130之間的運動時,身體會同時燃燒脂肪與糖原。
如果這時身體內沒有足夠的碳水來源作為能量,身體就會拆解肌肉轉為葡萄糖燃燒,反而損失寶貴的肌肉量。因此,即便是早晨運動,也建議吃點碳水化合物,如香蕉或麥片,避免進一步消耗肌肉。
《碳水循環》不僅打破大眾對減肥的迷思,更透過醫學與科學實證的角度,教導大家如何聰明吃、有效動。
蕭醫師提出的碳水循環策略,是一種兼顧科學邏輯與實際生活的飲食方式,尤其適合那些「已經很努力但還是瘦不下來」的朋友聆聽、參考與實踐。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Otros episodios d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No te pierdas ningún episodio d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Síguelo en la aplicación gratuita de Get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