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我们来认真聊一下AI有没有泡沫,来自门捷列夫学徒。
最近估计大家被Open AI和英伟达、超微半导体、博通的花活整懵逼了。我看简中媒体基本上以看衰为主,大家一看到这种上杠杆的事情就会自动联想到泡沫渲染情绪。其实我认为媒体如果全面看多才是坏事,因为媒体只能影响没有专业投资能力的普罗大众,所以它们能卷尽社会最后一枚铜板,如果没分歧了说明最后的多头已全部入场只剩下卖方。
大家别看黄仁勋、奥特曼等人接受采访的时候动不动就提到2030年,然后一看股价涨了这么多,就自动以为资本市场已经给AI定价到2030年了!这里要引入第一个预期差:无论是华尔街还是A股,给AI的定价都非常保守,最多目前的估值包含了2026年,连2027年都没给。
英伟达的估值2026年以每股盈余为8来计算也就23倍,中际旭创和胜宏市盈率都不足20倍。也就是资本市场根本就不信老黄和奥特曼画的饼!要不然英伟达早就十万亿美金。
第二个预期差是别看现在Open AI热闹,但目前英伟达的收入是几乎不包含债权资金的,几乎全部是都是云服务提供商的自身现金流。
我自己拉过一个数据,2024年的时候脸书、微软、谷歌、亚马逊四大巨头差不多资本支出和自由现金流的比例是1:1,我们假设云服务经营现金流和AI收入这几年都零增长,那么按照老黄预测的到2030年都是50%的资本支出的增长,那差不多在26年也就是明年的时候云服务供应商们自由现金流将恰好刚刚支撑资本开支需要轻微上杠杆,2027年将会成规模上杠杆,所以这是华尔街对于AI定价较为谨慎的原因之一。
但你硬要说今年现在就有很大的泡沫那就是瞎说了。另外一个和2000年互联网泡沫有很大不同的是,2000年们所有的云服务提供商们都是现在的Open AI,没有自由现金流,所以大家都是在上杠杆以梦想换现金。而这一次AI需要大量外部融资的也就是OpenAI和马斯克的X AI,其他的已经是花自己钱了。
那这就引入一个灵魂问题:为什么资本市场只愿意定价到26年呢,或者说要满足哪些条件AI才能远期定价呢?
我认为有四大因素笼罩在AI上空,每破掉一个英伟达差不多都能有20-30%的涨幅,这也再一次说明,现在AI的定价是非常保守的。
第一,是否有更强的模型出现?类似 G P T 4那种跨越:大家对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信心。
第二,AI自身挣钱能力,比如Open AI 27年年化收入指引是否能破千亿美金:AI收入开支自循环。
第三,除了目前云服务商外,是否有更多巨头或主权AI加入或租用云服务商的AI数据中心?
第四,AI电力的物理限制如何解决?这是刚性问题。
我个人其实对于2026年1、2、3点的发生是很有信心的,当然也有很多人也没信心,其实这是投资利润或亏损的根源,就是大家对于事物未来的预期判断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这里重点讲一下电力,电力是物理限制,所以是我最近花功夫研究最多的方面。之前有长文也写过了天然气和核能是解决AI电力的根本,那么假设要匹配老黄说的每年50%增长的资本支出,那么电力从时间顺序来说由紧到慢也需要四管齐下:
首先是移动燃料或天然气电厂和自建微电网,所以美国清洁能源公司最近订单爆棚。缺点肯定是有些法规和安全风险,不能搞得太夸张,但是用来应急和解决短期需求是可以的。
其次,改造比特币挖矿厂;这个也快,毕竟是现成的。
再者,美国大规模新建天然气发电厂和电网改造;这是川普政府正在做的事情,但是时间上最快也要2028年才能并网。
最后,第四代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技术,这要2030年后才有可能实现,其核心目标是为 AI 算力中心等超大规模用电场景提供安全、经济、零碳的终极电力解决方案。
所以电力这个问题不是有的人说的完全无法解决,但确实这四管需要执行力很强也勉强是紧平衡,尤其是2027年很可能出现一个短暂空档期而影响英伟达的增速。
所以,这四点都不是完全没有办法解决的。假设AI叙事继续,回到大A的交易,这就微观一点,“光进柜内”、“印制电路板价值提升”、“国产算力崛起”、“机器人突破临界点”这是四个我不变的方向。另外就是我自己一直避免和任何个股甚至是板块绑定:如果未来有一天AI成老登了,核聚变成为赛道了,那么我一定会努力成为全网最专业的核聚变大博主,一秒钟都不会犹豫。
Więcej odcinków z kanału "雪球·财经有深度"
Nie przegap odcinka z kanału “雪球·财经有深度”! Subskrybuj bezpłatnie w aplikacji Get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