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城无南路 podcast

vol29.杭州往事:一段古城的历史轨迹与胡适的深情记忆

0:00
1:20:05
Manda indietro di 15 secondi
Manda avanti di 15 secondi

主播 | 一条阑尾 & 千伏毫安

本期是「环城无南路」的第29期,也是我们关于城市旅行的专辑「耳朵想旅行」的第2期。

上一期我们带大家领略了一座特别有魅力、有底蕴、有故事的城市——泉州。这期我们聊聊我们俩身处其间的城市——杭州。因为对这座城市的感情,我们要分享的内容比较多,因此将“杭州”主题分为了上下两期,在今天的上期,我们会跟大家聊聊杭州的历史与人文风情,毕竟这些东西是这座城市的底蕴。

在这一期里,你会了解从遥远的良渚文明开始,杭州在各朝各代的古代史中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也会了解历朝历代最能代表杭州这座城市灵魂的人和事。此外,我们还会结合佛教、爱情和孤山三个主题,跟大家掰扯掰扯与之相关的美丽灵魂和动人故事。

希望听过这一期里,你会逐渐意识到:杭州,不止西湖。

---

/图说杭州城的历代变迁/

来源:网友@请叫我花开 链接: tieba.baidu.com

1.秦朝时期

推行郡县制,于公元前222年在吴、越故地设置会稽郡,郡治在吴县(今苏州市)。

在现杭州地设置了钱唐县,这是杭州建置的开始。

钱唐初设县时,西湖还没形成,现今的杭州城区尚在波涛汹涌的海中。

据《水经·渐江水注》载:“浙江又东迳灵隐山,山在四山之中。……山下有钱唐故县,浙江迳其南。”说明钱唐县治就设在这一带的灵隐山麓。

2.东汉末期

由于钱塘江水流带下和海潮涌上的泥沙不断堆积,钱塘江逐渐南移,在今吴山和宝石山两山岬角之外慢慢形成了随海潮出没的沙洲。

西湖初显雏形,成为一个随海潮出没的潟湖。东汉末期,华信修筑海塘,后人称之为钱塘。

钱塘的形成,使不少百姓免受了潮水之害。

同时,西湖从此逐渐与江海隔绝,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淡水湖。

3.隋朝时期

随朝建立后,于583年废除了郡一级的地方机构,实行州、县制。

隋文帝在消灭南方的陈国,统一中国后的589年(隋开皇九年),调整江南地区州县设置,废钱唐郡,设“杭州”。

这是“杭州”地名的最早出现。

“州”是一级地方行政组织的名称,“杭”是州的名称。

隋置杭州的意义,不仅使杭州从此成为专有的地名,而且因为这是统一的中央政权设置的政区,确立和巩固了杭州作为州、郡级政区的地位。

「杨素筑城」

隋朝政府大将杨素在平定了江南叛乱后,即于591年(隋开皇十一年),发动居民于江干之柳浦西,依凤凰山建造杭州城垣。

这是杭州历史上最早建城的记载。

乾道《临安志》卷二引《九域志》载:隋杭州城“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

杭州段即疏凿了一条新的从宝石山东麓径直抵吴山东麓的南北向近直线水道,即以后的清湖河(浣沙河即其中一条水道),然后沿原有水道南抵柳浦,通钱塘江。

4.唐朝初年

公元618年,为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

唐时期杭州州治在钱塘县,故唐代杭州城区即钱塘县城。

但杭州州治与钱塘县治并不在一起。

初唐时期,随着钱塘江的涌潮河上游带下的泥沙,自吴山以东而北的江滩渐次成熟。

杭州城区的面积逐渐扩大,但部分区域还经常受到潮水的冲击,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也非常困难。

781年农历九月,李泌任杭州刺史,任时开凿六口大井,引西湖水入城,创造性地解决了居民饮水问题。

白居易824年春天完成疏浚六井工程,“(六井)与湖想通,中有阴窦,往往堙塞,宜数察而通理之,则虽大旱而井水常足。”唐朝时期人口逐渐向今市区方向迁移。

710年,杭州“沙岸北涨,地渐平坦,桑麻植焉,州司马李珣始开沙河,水陆成路。”

5.五代十国吴越国时期

定都杭州,是杭州作为帝王之都的开始,从而确立了它作为古都的地位,在杭州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吴越国实行了“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在五代十国和宋朝忙于统一中国的征战中,战火一直没有绵延到吴越国这块土地。

而以杭州为中心的吴越国,在数十年苦心经营下,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杭州人为了纪念钱王,在西子湖畔建起了钱王祠。

据《吴越备史》所载,890年钱镠任杭州刺史兼防御使时,出于军事需要,第一次扩建杭州城,在隋唐城的西南部修新城。

是年农历闰九月,“王命筑新夹城,环包家山,洎秦望山而回,凡五十余里”。

6.南宋

政权建立之初,宋高宗赵构从健康抵达杭州,七月,升杭州临安府。

南宋定都杭州改州治为皇宫后,临安府三迁其址,最后迁至清波门北的净因寺,历经一百余年。

1131年,宋高宗赵构诏令在吴越国治或说北宋杭州州治的基础上筹划改建皇宫。

定都杭州后,即正式以此为皇宫,俗称“大内”。

南宋杭城是在吴越国都或说北宋州治的基础上改造而来,在越国的基础上修建皇城外,对“外城大有更易”。东南城垣,向外伸展13丈,并在南边城墙新开了嘉会门。

在总体上,杭城仍然是“前朝后市”的传统格局,朝廷在前,百官衙署和市区在后,趋朝者皆须由后而入,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按经纬线进行规划。

御街是南北向主干道,是杭城的主轴线,起自皇城北门和宁门。

除了御街外,还有两条南北向的大路。

一条是御街之西的后市街,南起清河坊,北至富乐坊。

7.元朝

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府,设两浙都督府,不久改为安抚司。

次年改临安府为杭州。

至元十五年,又改为杭州路,置总管府。

至元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次年改称江浙行省,杭州为省治始此。

在城市建设上,元朝对杭州贡献甚少,甚至是严重的破坏。

元时禁天下修城,为了以示统一,强令全国各州县拆毁城墙,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杭州城墙逐渐被拆除。

1277年临安府改为杭州,第二年又改为杭州路, 杭州由京城将为地方一级政府所在地。

1341年农历四月,杭城失火,自东南延至西北,总计毁官民房屋、公廨、寺观15755间。

10797户38116人受灾,丧生74人。

1342年,杭州城又大火,共计烧毁民舍4万余间,《元史》上说“自昔罕见”。

火灾之甚前所未有,“数百年浩繁之地,日渐凋敝”。

8.明朝

1366年朱文忠攻取杭州后,即改杭州路为杭州府。

1356年,另一支农民起义军张士诚部自平望(今属江苏)攻杭州,于1359年占据杭州。

他重筑了杭州城,其次是开挖了护城河。

重筑的杭城城界,东为今环城东路江城路一线,南界为万松岭,西为今南山路湖滨路环城西路一线,北为今环城北路。

此次筑城东界外扩,南界北缩,使原来山地、平地几半的南宋杭州城,变为以平地为主的元末杭州城。

明朝城垣基本上沿张士诚之旧。

1555年农历正月,倭寇自乍浦攻海宁,进陷崇德,转掠塘栖。

五月又南趋海盐,攻袁花,掠长安、临平至余杭,直逼杭州。

钱塘门外著名的昭庆寺被烧毁。

明代万历时期杭州府城图

明朝十大城门位置图

9.清朝

清承明制,有清一代杭州均称杭州府,清初隶属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清军于1645年农历五月十四日占领杭州,面对浙东人民的反抗,清政府以“江海重地,不可无重兵驻防,以资弹压”为由,于1648年起开始在杭城环境最优美的湖滨地区建立旗营。

其范围是:东至今青年路、惠兴路、岳王路一线,南至今开元路,西至今湖滨路,北至今庆春路。

10.民国

1861年农历十一月,太平军第二次攻克杭州。

这一场战争给杭州造成了空前的浩劫,是杭城历史上遭受的最大的一次兵革之灾,杭城81万人仅剩7万。

辛亥革命后,废帝制为共和。

1912年1月废杭州府,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县政府治设于井亭桥堍(今解放路与浣纱路相交处),直属于浙江省,为省会所在地。

民国初年,杭州城墙和城门开始被拆除。

杭州光复后,旗营归公。

1913年开始拆除旗营的城墙。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改革地方建置,撤销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 钱塘道随即废撤,浙江省划出杭县城区及西湖全境,设杭州市,这是杭州建市之始。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我国,杭州市沦陷,杭州的城市建设一度停滞甚至凋敝。

民国时期的杭州经历了一个发展和衰弱的过程。

11.建国以来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为浙江省直辖市,并为浙江省省会。

50年代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经历了不断变化。

先是将原有的八区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其后,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半山区,中城区大部分并入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1990年初,半山区又与拱墅区合并,成立新的拱墅区。

属县则有萧山、余杭、临安、建德、富阳、桐庐、淳安七个县(市)。

---

/本期提及的人物和景点️/

1.白堤

2.苏堤

3.胡适与表妹曹诚英在烟霞洞合影

4.胡适表妹曹诚英

5.胡适表妹曹诚英晚年照片

6.烟霞洞

7.孤山

8.西泠印社

---

/参考书籍️/

人间杭州/吴晓波/2022/浙江大学出版社

---

/关于我们️/

一条阑尾:想写点字儿的非典型产品经理(小红书&即刻:@一条阑尾)

千伏毫安:正在逐渐躺平(角度大约12° )的金融搬砖工

喜欢我们节目的话,欢迎在小宇宙、苹果播客、荔枝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微信公众号、豆瓣、微博,订阅「环城无南路」。

任何关于节目的意见建议、身边发生好玩的事情,都可以写信分享给我们~

听友来信邮箱:[email protected]

Altri episodi di "环城无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