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财经有深度 podcast

3032.从单药博弈到系统制胜:创新药投资的“能力锚”与“全球局”

0:00
7:49
Reculer de 15 secondes
Avancer de 15 secondes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从单药博弈到系统制胜:创新药投资的“能力锚”与“全球局”,来自超级泥头车。

创新药投资的本质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概率游戏,核心围绕“潜在重磅药”的价值兑现周期展开——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核心观点。

但近期对药企发展史的关注,让我跳出了“单药临床到获批再到商业化”的阶段性价值框架,看到了另一重

底层的逻辑,对终局型大药企与跨国药企而言,单药的成败只是“概率事件”,而企业构建的“系统能力”才是穿越周期、放大胜率的核心。

同时,他认为市场上存在一种普遍误区:非医药背景的投资者会将医药公司的在研药物管线,管线就是研发中的药物项目组合,拆解成详细数据,用 Excel 表格进行极致精细化的财务测算,把峰值销售额算到小数点后两位,却忽略了“管线不等于未来现金流”的行业常识,管线再好能不能卖得好是未知。

脱离能力谈管线,就是耍流氓。我一直认为普通公司开到重磅药彩票就可以使自己在该药专利期内躺赢,因为核心观点是重磅药的稀缺性以及国内的低成本使得其会商务拓展出去,就不需要自己进行运营,但这核心不是否认运营能力,而是肯定跨国药企的运营能力。不过这也使得我的旧思路局限在中小型创新药企,对于大型创新药企以及跨国药企难以解读,最近信达的商务拓展,我虽然在药物方面很早就预测了其成功性,但信达商务拓展中借外力实现商业化落地’的条款设计,其灵活性超出我的预期”

这属于大创新药药企的精彩是我过度看重重磅药大单品,将平台和管理只认为是提高概率的因素的思维所看不到的,非常可惜。

那作为非医药背景的投资者该如何投资国内创新药呢,首先要反“管线崇拜”,管线的价值,最终由企业能力定义。

第一,管线估值的“虚假精确性”毫无意义,一款药物从临床到获批的成功率仅约10%,即使获批,全球多数药物也无法回收研发成本。IPO招股书里的“千亿市场”预测,往往忽略了临床失败、竞品冲击、医保压价等多重风险。对大药企而言,单药的“精确销售额测算”远不如“管线协同性和落地能力”重要。

第二,企业及平台能力是管线的“风险对冲工具”,价值不只是提高重磅药物的挖掘概率:中小药企的管线失败可能是灭顶之灾,但大药企的系统能力能分摊风险。如恒瑞的“低成本研发”本质是中国产业红利的极致转化,病人资源集中降低临床招募成本,工程师红利压缩研发人力成本,全产业链支撑让外包成本显著低于海外。再叠加“强销售网络”对国内医院渠道的深度渗透,使其管线从“临床数据”到“现金流入”的转化效率远高于同行。

第三,我们要知道管线的核心是“可持续性”,而非“数量”:海外跨国公司这一“资本及商业化平台公司”的成长史印证了这一点。辉瑞、罗氏等巨头虽靠重磅药撑起营收,但持续的商务拓展引进与并购整合,让管线始终保持“新旧交替”,避免了“专利悬崖”的毁灭性冲击。

其次,我们要明白中国药企的特色能力:“低成本和强销售”。我们讨论中提到的“低成本研发+强销售”模式,是中国创新药产业阶段的特有产物,但其逻辑算不上是“制度套利”,而是“产业红利与企业能力的共振”,且这种模式有明确的适用边界。

一方面,能力的底层支撑是中国产业天赋:低成本不是“偷工减料”,而是建立在“病人资源集中、工程师红利、产业成熟”三大基础上。国内临床入组速度是欧美的2-3倍,研发人员成本仅为海外的1/3,原料药产能占全球 28%,这些产业红利是海外难以复制的。

另一方面,我们模式的边界海外市场完全不适用:海外跨国药企的核心优势是“突破性创新+全球销售平台”,欧美市场更看重药物的临床价值,而非“价格低、渠道强”。中国药企出海的核心,“中国研发到全球多中心再到海外商业化”闭环,本质是“用中国低成本研发做出全球认可的临床数据,再借助海外跨国药企的销售能力兑现价值”,这才是中国能力的“全球适配路径”。

“低成本+强销售”是中国大药企的 “生存根基”,但不是“终极形态”。随着工程师红利消退、竞争加剧,单纯的成本优势会逐渐收窄;同时国内的支付能力与强监管是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真正广阔的市场在海外,这一点贯穿我的研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必然是“成本优势+创新能力+整合能力”的叠加。

对比中外跨国药企,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单药博弈”与“系统制胜”的边界。海外的核心逻辑是“资本+销售平台+创新生态”,而中国大药企的逻辑是“产业红利+本土化能力+全球化突破”,两者虽路径不同,但本质都是“用系统能力替代单药依赖”。

这种差异决定了投资逻辑的不同:对海外跨国药企,我们关注“重磅药的临床进展+ 并购动作”,核心是“创新产出与生态稳定性”;对中国大药企,我们既要关注“管线的临床价值”,更要跟踪“低成本优势的可持续性+海外突破的可能性”, 这正是从“单药战术”到“企业战略”的视角升级。

而且我们要知道,中小药企与大药企的不同逻辑,创新药投资的完整框架应是“阶段适配+能力聚焦”,既肯定单药博弈的价值,也不迷信管线崇拜,而是根据企业规模与发展阶段,锚定核心价值驱动因素。

中小创新药企应该坚守“单药价值拐点”:核心仍围绕“潜在重磅药”的临床推进与商业化验证,催化剂明确,风险与回报匹配度高。此时无需过度纠结 “企业能力”,只需判断管线的临床价值与成功概率。

而大药企应该聚焦“能力拐点”:核心跟踪三大能力信号,一是研发效率,二是商业化能力;三是整合能力。这些“能力拐点”比单一管线的进展更能决定长期价值。

无论是中小药企还是大药企,以下三大点能显著提升投资弹性,支付端改善、出海价值兑现、并购整合。这些是可通过数据跟踪验证的增量,如国内百亿级并购基金的落地、中国药企海外授权案例的增加,都是明确的信号。

但是我们也要规避两类陷阱:一是“纯管线讲故事”的大药企;二是“能力边界模糊”的出海标的。对这类标的,再诱人的管线估值也需谨慎。

作为投资者,既要懂得在中小药企的“单药博弈”中捕捉阶段性机会,也要学会在大药企的“系统能力”中寻找长期价值,这既是对创新药产业发展规律的尊重,也是“阶段性价值投资”逻辑的延伸与完善。

D'autres épisodes de "雪球·财经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