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投资中海油必须注意的11大风险!(上),来自Student黎大卫。
距离上次写中海油的风险有两三个月,一方面又收集了一些新的风险点,另外一方面是对之前的风险点又加深了认知。下面我们来谈一下这些风险。
第一个是长期低油价的风险。重点关注就三个数字,石油价格、成本以及产量。因为非常多的投资者认为国际石油价格是不可捉摸的,认为油价是无法预知的风险,虽然石油价格波动是真的,但仍然可以做很多定性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讲一下成本底。成本底就是油价有底。我认为“油价有底”最重要的逻辑是商业的底层逻辑——赚取利润/现金流,没有企业是能经得住长期亏损的。
国际油价在60美元的时候,大多数国际巨头已经挺难受了,小油企已经亏损严重,我认为企业是无法长期亏损而生存的,他们退出产能就是下一轮繁荣的基础。有投资者认为油价是复杂的,主要受诸多因素影响,受供求关系影响,个人认为商业的目的就是要盈利,再谈政治,再有供求关系的制约,最终会通过油价影响供给,最终反作用于油价本身。企业是无法长期亏损的,我认为成本就是油价的本质,油价从全局的角度看建立在成本的基础上。这就是我说的石油的第一重底——成本底。
成本可以影响产量,最终还是体现在供求关系的定价中。供求关系毫无疑问就是石油定价的最终决定因素。供求关系变量太多,不是我这种凡人能预料到的,所以供求这件事只能做到有限的认知。
从供应角度来说,在过去的20年里,其实全球石油开发除了页岩气以外,可以说并没有什么突破性进展,即便包含了页岩油气开发,全球石油复合增长也才1%左右。
我们去探寻增量占了全球80%的美国页岩油生产,它在2008年页岩油技术革命以后成为了世界石油增长的最大的一极,但目前看来,这股石油新势力已经疲态尽显。未来石油投资并不需要太忌惮这条20年来最大的石油鲶鱼。
除此以外,我们做石油投资还忌惮全球的短期衰退,在2009年的金融风暴以及2020年的新冠危机中,我们发现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大史证明过了,让石油投资免于担惊受怕于“未来哪一天”又出现负油价的噩梦之中,使得过去20年国际平均70美元的逻辑变得更有依据。
再从需求方面来看,需求方面其实变量也很多,总体的需求逻辑是:
虽然新能源依旧蓬勃发展,但国内燃油车存量还在增加,石油消耗量还在持续增加。火电的占比虽然在缓慢下降,但绝对量还是继续上升,可能需要十年,火电的绝对量才会缓慢下降。结论是,如果国内经济还能保持中高速增长,燃油车存量还在增加,新能源替代汽油至少在未来5年里不需要担忧。
国外的能源替代,虽然欧盟方面一直在积极发展新能源,以逐步取代高能耗高污染的石油燃料,但实际上进度缓慢。欧洲一直强调大力发展电车,但因为电力以及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延误,欧美电动车销售仅占全部汽车的25%和10%,新能源发展远远跟不上中国,所以在OEDC里面,电动车替代汽油车的过程将非常漫长。
另外一方面,以印度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其实还在走我们过去的老路,他们的人口在增加,经济也有可观的发展,但污染也在增加,电力基础设施滞后,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的配套基建,所以第三世界的石油需求仍然会持续增长。
石油化工的需求使得全球原油需求增加280万桶/天,但那这个量的需求增长并不能被一句带过。
说完供需角度,在谈论一下OPEC底,OPEC全球成本最低的石油出口区域,如果石油价格跌到他们无法承受的程度,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通过减产去抬起油价。从俄乌冲突,从以色列和伊朗的冲突,或者过往经验来看,国际原油供应每天减少200万桶完全可以影响国际油价飙升20%+,所以OPEC调节作用是很惊人的。
再看看油价历史综合表现,当然,历史只代表过去,不代表未来,但也会有参考意义的,供需两端的复杂因素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多次战争、经济危机、疫情、页岩油爆发、沙特石油贸易战等等,结论是,过去20年国际长期平均油价在74美元。
关于成本底,我们可以对关于国际油价的整体认识做个总结,我认为平均油价在60美元以上已经给出了安全边际,且并不是随口说的。一个是成本底,一个是OPEC底,最后一个是历史的实际反映,我认为已经有足够坚实的基础让我充分相信国际油价不会长期低于60美元的水平。
说完成本底,我们再来聊一下第二个风险——新能源替代。
这是投资海油不可能回避的问题,面对着目前多路新能源推进的局面,未来有多少新能源能取代石油的份额确实没有办法有个准确的结论,这件事只能见一步走一步。所以中海油看五年可以,看十年可能也可以,但十年以后的新能源取代要十年后再说。
从国内来说,新能源替代不影响国内满产满销。无论新能源如何发展,按照目前70%的对外依存度,一直看到2050年我们也无法完全实现对外0依赖,当然,对外依存度不是越低越好,50%可以认为是进入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但是石油本身是标准商品,所以优先采购央企产品逻辑上并没有太大问题。因为经济增长仍然维持在5%以上,能源需求的增加,我们可以看到,汽油车的存量还在增加,石油使用量还在增长,石油使用量的绝对下降在5年内看不到。
再从国外来说,新能源替代需求看全球的新能源替代,而不是中国。当看见路上有一半车都是新能源的时候会担忧石油的需求,或者看到国内光伏、风电的大发展,甚至看到第四代核电站开建,核聚变不断取得突破就会担忧石油的需求。但是石油价格的定价权并不在中国,而在全球市场。全球市场来看,中国其实是工业发展的一支独苗,大多数发达国家,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需要的时间远远要落后于中国,所以,未来5年还看不出新能源发展对石油替代的质的变化,暂时还没有到值得担忧的程度。
并且,新能源替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芒格在2023年提到,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需要数十年,石油的刚需属性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改变,全球能源转型的复杂性远超预期。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观察新能源的发展。
新能源替代真正的攻坚战在于:把实验室成果变成流水线产品、撬动巨额资本、重构电网体系、批量培育专业人才——这些环节吞噬了90%的资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离开政府输血,新能源企业就难以为继,本质上仍是传统能源在“反哺”这个新能源行业。
再一个难点就是,新能源替代不了航空、化工等需求。
有投资者可能会认为电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大货车和飞机都能被新能源车替代,燃油的能量密度远高于锂电池,巴菲特问盖茨为什么飞机要用化石燃料不用电,盖茨说如果用电,那飞机要比现在重15倍,这是其一。
货车改用电货车同样面对锂电池重量问题,在行驶过程中需要面临更多恶劣环境条件的制约,有高昂初始购置成本和回收周期的问题,货车使用电动驱动有着比家用车更复杂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这是其二。
所有的前沿技术都首先在国内这里先落地。新能源车的替代,先看中国能不能搞定,真搞定了再开始担忧世界的需求。
第三个风险,中海油的国际开发风险。中海油的海外资产足够分散,减少对单一国家依赖。中海油的海外开发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衡量,国际开发成本更低,效益更好,即使我们海外开发经济效益不好,中海油完全可以收缩回来,我们还有大片海域可以开发。
但是这个解释是有点不负责任的,并不是一句海外资产足够分散就能掩盖所有的海外开发风险,且海外开发确实也有轻重之分,比如重中之重的圭亚那的江湖地位就跟乌干达的地位截然不同。
因为圭亚那的开发因为成本低,潜力大,从年报获取的数据,目前圭亚那的产量已经占中海油产量的10.2%,这种比例已经不是一句“充分分散”就能轻描淡写的风险。如果哪一天圭亚那或者加拿大发生政治风险,那对中海油着实能产生不小影响。
所以圭亚那的国际合作对中海油有重要影响。雪佛龙成功收购赫斯,取代其成为圭亚那Stabroek油田新股东。虽然,中海油没有获得优先购买权,我个人并不认为这是坏事,背靠埃克森美孚+雪佛龙两大漂亮国巨头,其实技术实力、政治稳定性都显著增强。
除了圭亚那和加拿大对于中海油国际开发的影响较为明显之外,其他地区影响不大。即便去除圭亚那10%产量以外,中海油依然是一台足够强劲的印钞机。
第四国内的开发风险。我们对渤海区域和南海区域这两个重要国内区域做个比较。
在开发成本方面,渤海区域优势显著。其开发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依托环渤海经济圈,物流、人力及供应链成本较低;采用成熟的固定式导管架平台,单平台成本可控,钻井周期短,且受极端海洋环境影响小,作业风险低,净权益桶油成本约 24.5 美元。而南海区域因水深差异大、储层复杂,开发依赖高端设备如 FPSO 和水下生产系统,单套投资超 15 亿美元;运营中需远程供应及应对台风等风险,日费高达 100 万美元,环保成本也因深海溢油风险居高不下,整体开发成本远高于渤海。
经济效益与优势层面,两者各有侧重。渤海探明储量高,产量占中海油国内产量约 40%,以中重质油为主,就近供应华北炼厂,运输成本低,短期现金流稳定。南海则资源潜力巨大,多为亿吨级油田及大型气田,原油以轻质油为主具溢价优势,天然气采收率高、开采周期长,贴近华南市场且部分出口东南亚,价格弹性高,还享有 15% 所得税减免等政策优惠,战略上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并维护国家主权。
综合来看,两者内在价值相近,中海油采取 “稳渤海、进南海” 策略,以渤海现金流支撑南海深水开发,兼顾短期效益与长期布局。
然而有些投资者担忧渤海资源一样面临陆上中石油中石化的资源禀赋退化的问题。
第五渤海油田的退化风险
先说结论,渤海现在还是壮年早期。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证实储量年限达 10.8 年,显著高于欧洲北海布伦特、墨西哥坎塔雷尔等国际油田及国内中石油、中石化;二是产量持续增长,2025 年目标产量较 2022 年增长 33%,2020-2023 年均增长 7.2%,远未到衰退阶段;三是 2023 年探明率约 26%,远低于全球主要成熟含油气盆地 50%-70% 的水平,勘探空间巨大。作为中海油浅海易开发、低成本的代表,其壮年期属性有效缓解了投资者对未来 5-10 年前景的疑虑。
第六,未来成本会不会越来越高的风险。成本看三个因素,一是资源禀赋,二是技术优势,三看企业文化。
资源禀赋已经分析过了,海油大型资本支出其实从2019年才开始,目前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现在的渤海还处于一边增产,一边证实储量增加的年轻态,圭亚那就更不用说了,资源禀赋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十年后再看。
技术优势海上平台高度工程化、自动化,建成后以机器主导开采,人力干预极少;单座大型平台首轮投入超百亿,投运后仅需少量工程师值班,依托远程监控、自动注水与数字化井控,日常运转无需大量工人。尽管技术细节未详细展开,但凭借其制造能力,未来有望通过技术改造持续保持优势并进一步降低成本。
企业文化方面,中海油有“成本至上文化”和“有效投资”的企业文化,加上多年以来中海油的发展和经营历史,我相信未来继续降低成本是中海油的最重要追求之一。
D'autres épisodes de "雪球·财经有深度"
Ne ratez aucun épisode de “雪球·财经有深度” et abonnez-vous gratuitement à ce podcast dans l'application Get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