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podcast

讓你再難的學問都學得會,12條最強學習法則《超速進步》|天下文化Podcast 讀本郝書 EP46

0:00
24:52
Retroceder 15 segundos
Avanzar 15 segundos

在這集《天下文化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郝哥)熱情介紹了一本對所有希望提升學習效率與專業能力的人極具幫助的書籍:《超速進步:從新手到專家,十二條精通各領域的學習法則》(Get Better at Anything),作者是史考特·洋(Scott H. Young)。這本書不只是單純談論學習技巧,它深入解析了學習背後的原理與實踐策略,同時結合了許多生動的故事與案例,讓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步驟。

郝哥首先介紹了作者本身的多元背景,這位作者不僅是研究數學的學者,還是爵士樂手、西洋棋高手、科幻小說作家以及高爾夫球選手,這樣多才多藝的人,對學習的研究自然具備極高的說服力。他用自身實踐的經驗與研究,提煉出十二條能夠應用於任何學習領域的法則,並歸納成三大核心階段:觀察、實踐與回饋。

節目一開始,用俄羅斯方塊的演變為例,說明了「學習原理」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產生巨大轉變。這款三十多年前的遊戲因為YouTube的流行而重新爆紅,不是因為遊戲變了,而是因為高手們將自己的破關過程影片化,讓全世界的玩家都能觀察高手的動作並學習。這就突顯了學習的第一個核心:「觀察」向他人學習的力量。

郝哥深入說明觀察的重要性,並舉出數學家懷爾斯如何解開費馬大定理的歷程。懷爾斯形容這個學習過程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一步步前進,最終摸到燈的開關而點亮整個空間,代表了學習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持續探索,哪怕是在看不見希望的狀態下。觀察並不總是依賴視覺,有時是透過「感知」與「直覺」摸索前進。

接著郝哥強調「模仿」的價值。他指出,模仿不是與創造對立,而是創造的種子。以文藝復興時代為例,許多藝術大師都是從長年的模仿與學徒制中紮實累積出技藝。例如達文西所在的年代,畫家需歷經多年的學徒訓練,從基礎練起,才能開啟創作的自由。郝哥也引用了他學國標舞的經驗,說明只有打好基本功,未來的變化與創意才有根基。

觀察的第三個面向是「及早成功經驗」,郝哥用海倫凱勒的故事做說明。她在啟蒙階段透過摸水與感知「Water」這個字,產生了第一次成功學習的連結,這種小小的成功經驗激發了她後續驚人的學習動力。作者強調:「不是失敗為成功之母,而是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只有正向回饋與成功經驗,才能真正強化學習的慾望與動力。

此外還提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觀察觀念:經驗有時會「隱形」專家的知識。很多高手未必能清楚表達自己的學習過程,因為太習慣「這樣就行了」。因此,真正的學習者應該具備拆解的能力,能將專家的行為一步步還原,形成自己能理解與練習的具體步驟。郝哥分享自己學拉二胡、游泳與SOP訓練的經歷,說明拆解的必要性,因為只有當知識被轉化為具體可行的動作,才是真正能「用得上」的學習。

在談完觀察後,郝哥進入第二階段:實踐。

實踐的本質就是「做」。郝哥強調,想太多都是問題,去做才會得到答案。而實踐的第一條原則是「難度的甜蜜點」練習的內容要在挑戰與可行之間取得平衡。太難會讓人挫敗,太簡單則不進步,最好的方式是選擇80%能掌握、20%具有挑戰性的內容,這樣才是拓展「舒適圈」的最佳方式,而非一味強迫自己跳脫它。

學習是一種態度、一種過程。觀察、實踐與回饋這三個階段,是現代人能在任何領域「從新手變專家」的關鍵。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你必須願意開始,願意多試一次,願意觀察與模仿,也願意用成功的小火苗,燃起長期堅持的動力。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Otros episodios d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