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财新周刊封面文章 podcast

Caixin | 财新周刊2025年第17期导播

0:00
10:32
15 Sekunden vorwärts
15 Sekunden vorwärts

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

音频剪辑|仝瀚元

商务 宣发|孙坤

2025年4月以来,素来被全球投资者视为“避风港”的美国国债,经历了一场狂风骤雨。

4月7日至11日,在美股大幅下跌的同时,被当成“全球资产定价之锚”的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攀升56个基点(BP)、一度触及4.53%,创下2001年以来最大单周涨幅;3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也攀升44BP、最高触及4.97%,创下1982年以来最大单周涨幅。

由于债券收益率与价格呈反向关系,收益率飙升,意味着市场的抛售导致债券价格下跌。这是比美股动荡更重要的信号。


————————————

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美债信号》,让我们看看,美债动荡,到底对全球经济来说意味着什么?


美国前财政部长、美联储前主席珍妮特·耶伦(Janet L. Yellen)认为,这样的市场走势“极不寻常”。她指出,通常,当形势混乱且不确定性很高时,投资者渴望投资安全资产,即买入美国国债,这往往会压低国债收益率,但此次美债收益率走高;再者,美债收益率上升通常会吸引资本流入美国,提振美元,但此次美元同步下跌。她认为:“这表明投资者开始回避美元资产,并对作为全球金融体系基石的美国国债的安全性产生质疑。”

国债收益率上升伴随着本币贬值,往往是新兴市场危机的标配,另一位美国前财长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直指现在的政策令美国有阿根廷化之忧。当下也让人想起2022年9月英国国债和英镑的走势:时任英国首相利兹·特拉斯在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强推减税,最后以特拉斯辞职、英镑反弹告终。谁曾想到,类似情景似乎也出现在了美国。

4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立场戏剧性地软化,取消了对绝大多数国家“对等关税”的额外高税率。外界议论纷纷:美债压力是否系主要原因?

目前美国国债总额为36.22万亿美元,其中不足9万亿美元为外国政府和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利息的年支出超过1万亿美元,而2024财年(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美国的财政收入为4.9万亿美元。

2025年美国国债全年到期规模约10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0%,需完成债务展期操作。根据非营利组织“负责任的联邦预算委员会”(CRFB)计算,后续新发行的国债利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美国财政部平均利息成本将增加约1870亿美元。而即将离开“政府效率部”(DOGE)的埃隆·马斯克大刀阔斧地干了一个季度,砍掉的美国联邦财政支出不过1500亿美元。

在美国长期国债大跌的几天中,抛售来自何方?

“我认为很难切实了解。”当地时间4月16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芝加哥经济俱乐部回答印度央行前行长拉古拉姆·拉詹的提问时说,“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不过他提及,近期对冲基金在杠杆交易中正在进行一些去杠杆。

过去十几年,美国国债市场的持有者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长期持有者占比下降,外国投资者占比从2008年峰值的约50%降至不到25%,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国外货币当局持有者。据美财政部4月16日的最新季度数据,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8.817万亿美元。另一方面,个人投资者与共同基金占比上升,分别达到10.3%和19.3%,均上升了约10个百分点。

抛售后所得收益能放于何处?

一般有三个选择:一是汇回本国,但快速汇回会导致本国货币升值;二是投向美国以外的发达市场,如欧元、日元、瑞郎近期的快速升值,但其他市场的政府不会欢迎单一市场参与者持续大规模买入本国货币和资产;三是将更多资产转向新兴市场主权债务或实物资产等另类资产,但这些资产可能缺乏流动性,表现出高汇率风险,甚至存在不能收回本金的风险,因而通常不是典型的储备资产。

抛售并非经济上的合理选择,除非认为美债即将出现被冻结或违约的极端情境。

本期封面文章,作者王力为、丁锋、王石玉,除了美债剧烈波动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分析外,文章中还剖析了美国财政可持续性的问题,以及被全球投资者视为“避风港”的美债根基是否因此发生动摇。


《特别报道:滥用保肝药》

一名与乙肝病毒对抗了28年的患者李平(化名),辗转过7家医院,开销接近20万元。他长期服用或者注射各种保肝药——最多一次输了88天,后来出于“钱的考虑”停了保肝药。李平与妻子打工20多年,在建筑工地绑钢筋。

他不知道的是,他咬牙买的保肝药,实际上治疗乙肝的医学证据并不多,目前世卫组织在各类肝炎的诊疗指南中都不推荐保肝药,甚至也没有被国内部分权威肝病专家认可。

实际上,乙肝患者最急需的是抗病毒药恩替卡韦,国家医保局推行药品集采后,恩替卡韦的月费用仅为5元。但中国乙肝治疗出现了“主菜不贵,凉菜昂贵”的怪现象,病人要在疗效不明的保肝药上花去数百元,也给医保带来负担。

肝脏本身就可以自我修复,假以合理时日,相关医学指标会自行恢复。利用保肝药让这些指标迅速降低后,长远看能否真正起到“保肝”“护肝”的效果,还没有研究能回答。

但当下境况矛盾很明显:保肝药疗效存疑,却用量攀升,医保报销比例不低。它为何在医院大行其道?真正适用于哪些患者?怎样方能做到放心用药?更多内容请看《特别报道:滥用保肝药》。


《“地王”重出江湖》

在一些核心城市,土地市场久违地出现了一些生气。根据华泰证券统计,2025年一季度,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五个城市,至少有26宗成交宅地加冕所属区域近十年来的单价“地王”。

“春江水暖鸭先知”,政策端一系列利好为房地产市场注入积极情绪。招商蛇口董事长蒋铁峰表示,“市场热度上升之后,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在内的多个核心城市真正拿出了‘压箱底’的宝地。”过去多年,这些城市的核心区域很少有新增供应,此前楼市持续低迷,地方政府更不会轻易“亮出”地块,核心区域的需求因此一直得不到有效满足。核心城市此时争相推出优质地块,也是为了抢收开发商。

这一轮土地市场“高热”以点状呈现,不同能级城市显著分化,一季度,三、四线城市的土拍仍然以底价成交为主,多名业内人士认为,过去三年多,开发商的销售重心基本聚焦在去化能力较强的核心城市项目上,低能级城市的土储仍然积压在手,高能级城市则出现阶段性“断货”。为了保障持续运营,房企急需在核心城市、核心区域补仓。

作为近年土地市场的主力军,国企开发商普遍吸取了过往教训,对地块精挑细选。大型房企深圳投资负责人告诉财新,房企优先保证资金安全,然后才愿意参拍优质地块,也因此愈发青睐占用资金较少的小体量地块。房地产是宏观经济重要一环,后续政府是否会有增量救市政策推出?未来,房企投资信念能否坚定下去?更多内容请看《“地王”重出江湖》。


《关税扰动全球车市》

汽车制造业高度依赖全球分工,但美国特朗普关税贸易战打乱了秩序,美国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包括零配件供应链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陷入迷茫。

特朗普竞选口号之一是“重振美国汽车业”。他曾经放出豪言:“在本次任期结束后,全世界都将谈论“密歇根奇迹”和底特律的重生。关税是他放出的第一个“大招”,美国原本对进口乘用车普遍只征收2.5%的关税,当这一数字突然增加到25%,全球汽车产业迅速掀起狂风暴雨。

一封代表广泛车企的联名反对信中写道,“一家供应商的倒闭,就足以导致整条汽车生产线的停工。”

4月9日,马斯克在社交媒体“炮轰”美国白宫贸易和制造业高级顾问、“对等关税”的主要倡导者纳瓦罗是“白痴”,“比一袋砖头还蠢”。路透社4月中旬报道称,“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征收34%的关税时,特斯拉已经准备好吸收额外成本;但当关税超过34%时,特斯拉已经无法吸收额外成本,导致部分零部件运输计划暂停。”

首当其冲的还有日本。有日本野村研究所(NRI)经济学家预计,美国汽车关税增加25%,将使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约0.2%。然而,2024年日本实际GDP仅仅微增0.1%。

曾经担任中信证券国际董事长、日本大和证券高管的德地立人告诉财新,“汽车产业对日本太重要,美国又是日本车企最大的海外市场,基于这样的判断,日本在这一轮关税谈判中大概率会妥协。”更多内容请看《关税扰动全球车市》。


《外国律所进退之间》

根据司法部数据,外资律所尤其是美国律所驻中国内地办事处数量,从特朗普第一个总统任期开始陆续减少。2017年至2022年,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华代表机构数量从244家持续下降到205家。2023年小幅回升,2024年的数据还没有公布。

据财新不完全梳理,2023年以来,已经有十余多家知名外国律师事务所缩减或退出在华业务,其中多数为美国律所。

大潮之下,也不乏有一些外国律所加码中国市场。也有不少美国律所并不是完全退出中国内地市场,有的选择关闭其位于北京或上海的办公室的同时,也保留了香港办公室,并进行业务整合。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加上地缘政治因素影响,美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减少,相应的外国律所在中国的业务也在减少。美国律所过去除了提供投资方面的法律服务,还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提供法律服务。但近年来,企业赴美上市放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此外,美国律所运营成本高、业务量减少,盈利状况不佳,也是调整业务布局的原因。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涉外律师说,“还有一个原因是恶性竞争。这个太‘卷’了,原来赴美上市的律师费至少在100万美元,现在四五十万美元就有人做,竞争非常激烈。”外国律所的中国市场进退,是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还是市场竞争导向?中国涉外法律服务主体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更多内容请看《外国律所进退之间》。

此外,本期《财新周刊》还有关于“四大矿山”CEO谈如何投资未来、伪装成娱乐的严肃摄影等内容。

Weitere Episoden von „听懂财新周刊封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