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人 podcast

Vol.104 两个美国?从查理·柯克国家纪念日谈起

2025-10-19
0:00
1:01:15
Spola tillbaka 15 sekunder
Spola framåt 15 sekunder

10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公告,将当日定为“查理·柯克国家纪念日”。这一天正是此前遭遇枪杀的查理·柯克的生日。

此前,在他的葬礼上,他的妻子含泪说出“我原谅凶手”,而特朗普则当场表示“我绝不原谅”。子弹与饶恕、哀荣与敌意,这些矛盾的场景,或许是美国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敌意正在蔓延的缩影。

这种敌意的背后,是宗教与政治深度纠缠的斗争。一股名为“新使徒改革”的灵恩派运动,号召信徒占领政府、媒体等“七座山头”。而特朗普则从一个“圣经文盲”被神学巧妙包装成“外邦拯救者”,实现了与保守派选民的结盟。与此同时,柯克式的短视频辩论与追求爽感的网络文化同构,让人们的情感变得贫瘠,立场愈发固化,社会分裂与敌意加剧。面对现代法治程序似乎有些力不从心的现实,我们还能依靠什么来平息这愈演愈烈的敌意?

本期历史学人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徐震宇及中国政法大学陈碧,二位将从美国的历史源流与当下现实出发,剖析这股敌意的滋生与蔓延,并探讨在知识和情感双重贫瘠的当下,我们何以自处。

时间线:

01:00 柯克遇刺,美国敌意蠢蠢欲动

04:49 爱国主义与基督教民族主义的狂热合流

07:11 美国是基督教国家吗?

10:54 圣经文盲川普,为何成为福音派政治代表?

16:41 新使徒改革:从教会增长到政治占领的理论蜕变

21:35 七山使命:从信仰到政治的激进转变

23:33 外邦拯救者,特朗普的神学包装

26:11 柯克的“辩论”不是说理,是“爽感”动员

35:12 原谅与复仇,基督教博爱传统的现实张力

40:02 身份政治困局:罗琳与艾玛的“绝不原谅”

46:13 奴隶制与种族问题,美国建国欠下的历史债

52:10 清教徒式的灵智主义是现代性中反复出现的难题

56:21个人何以抵抗狂热?

58:50 【片尾曲】Little Jimmy Dickens《They Locked God Outside the Iron Curtain》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查理·柯克(Charlie Kirk)(1993–2025):美国保守派政治运动家、作家和媒体名人,美国转折点(Turning Point USA)创始人。2025年9月10日在犹他州奥勒姆市的犹他山谷大学演讲时遭枪击身亡,终年31岁。

朱迪丝·N.施克莱(Judith N. Shklar)(1928–1992):美国政治理论家,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对法国和美国政治思想传统有精深研究。代表作有《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美国公民权》《法条主义》《平常的恶》《不正义的多重面孔》《乌托邦之后》等。

彼得·瓦格纳(Peter Wagner)(1930–2016):新使徒改革运动的开拓者和核心人物,该运动是近年来美国基督教灵恩派中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宗教社会运动。

保拉·怀特(Paula White)(1966–):美国电视布道家、牧师、成功福音的著名鼓吹者,特朗普的“精神导师”。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英国政治家、哲学家。《利维坦》是他的代表作,书中提出唯物主义自然哲学立场和“自然状态”等核心政治哲学概念,对社会契约理论的形成具有奠基意义。他以《圣经》中的海怪“利维坦”隐喻现代主权国家——一个由人们为求自保而让渡权力所创造的、拥有绝对权威的“人造人格”。

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1901–1985):美籍奥地利历史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被誉为20世纪最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著有《政治观念史稿》《秩序与历史》《政治的新科学》等。

理查德·胡克(Richard Hooker)(1554–1600):英国宗教改革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神学家之一,被公认为圣公会的理论奠基人。他通过《教会组织法》系统阐释了圣公会的中道原则。

本期音乐:

Childish Gambino《This Is America》

Little Jimmy Dickens《They Locked God Outside the Iron Curtain》

「和我们互动」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出品人:许知远

特约主编:高海博

责任编辑:风子thewind

编辑:晴宝

后期:Bitcheese Brew

Fler avsnitt från "历史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