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财经有深度 podcast

3015.华为 VS 英伟达——中国 AI 的崛起

0:00
7:07
Rewind 15 seconds
Fast Forward 15 seconds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华为 VS 英伟达——中国 AI 的崛起,来自ODYSSEY888


去年年底,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顺利的时期。贸易战持续升级,房地产市场低迷,消费支出和消费者信心下滑,都显示出经济可能陷入衰退。在科技领域,中国似乎也远远落后于美国的半导体与 AI 公司。由于缺乏从荷兰ASML公司的极紫外光刻机到先进封装、高带宽内存等关键环节,中国几乎不可能在短期内追赶上。


但“DeepSeek 时刻”成为了中国的觉醒时刻。人们突然意识到,要运行一个与 OpenAI 相媲美的大模型,并不一定需要海量的英伟达算力。同时,中国在 AI 研究领域并不落后。事实上,如果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可能挑战美国在 AI 领域的领先地位,那就是中国。国际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中国。贸易战虽然残酷,但中国的强硬策略最终换来了僵持局面,而非单方面的失败。这种结果对双方都可接受,投资者欢欣鼓舞。


紧接着,NVIDIA在人工智能领域推出的技术概念的崛起,光模块AI印制电路板迎来来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客户的海量订单,为中国企业带来上百亿元利润,使中国分享 AI 超级周期的红利。创业板在两个月内飙升 50% 以上。


随后,随着华为发布 Ascend 910C 和Atlas 950 SuperPod芯片,这是自 2019 年被制裁后首次推出高端 AI 产品,中国国产芯片正式迎来了新的高光时刻。


总体而言,我们可以确定两件事:


第一,中国的科技实力长期被低估,正在快速追赶;

第二,中美将共同书写 AI 的新规则,并共享由 AI 带来的生产力红利。


中国正像美国一样,全力押注半导体与 AI。因此,投资中国市场,必须配置 AI 与半导体板块,否则将难以跑赢大盘。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了技术突破,一个完整的国产生态体系正在形成,挑战国际巨头的格局。


在近期《人民日报》的专访中,任正非提出了四个应对美国出口管制的指导原则

“用数学补物理用非摩尔补摩尔用群计算补单芯片用电力补算力


这四句话精炼地概括了华为及中国科技企业绕开硬件限制的思路。通俗地说,就是用算法优化性能,用创新架构突破物理极限,用集群系统取代单一高性能芯片,并利用庞大的电力资源实现整体突破。这些理念已经在华为最新发布的芯片集群和中国整体芯片战略中得以体现。


这个策略是极具战略前瞻性的,我认为是另一个DeepSeek时刻,当大家意识到不需要最高级的光刻机也可造出与英伟达相似的算力集群,国产替代和自主芯片的趋势就彻底打开了。这会促进Deep Seek为首的大语言模型还有更多应用AI快速发展,因为他们可以以相同乃至更低的成本,获取充足的算力资源,帮助他们在世界舞台OPENAI,Sora,Anthropic等竞争,这也会促进对国产芯片的需求,进一步迭代。这是一个从追赶到赶超的路线。


用数学补物理意味着通过算法和软件优化来弥补硬件性能的不足。就像英伟达与游戏开发商深度合作来优化 GPU 一样,华为正与 DeepSeek 等国内大模型厂商紧密协作,针对性地提升算力利用率。不再依赖芯片的“物理性能”,而是通过更复杂的数学手段——优化编译器、算法、神经网络结构等——提升整体效率。


这意味着中国企业正加大对 AI 软件、编译器和算法研究的投入。像华为、寒武纪等公司都在建立自己的 AI 框架生态,正如华为当年以鸿蒙系统取代安卓一样。


用非摩尔补摩尔。当摩尔定律趋近极限,而中国又暂时无法获得极紫外光刻机技术制造7纳米以下芯片时,“非摩尔”技术成为破局方向。这包括 3D 封装、光计算及专用 AI 加速器等。


用群计算补单芯片。中国没有世界顶级的单芯片性能,就把多个芯片连成一个“超级计算节点”。华为的SuperPod 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更进一步,华为正将多个 SuperPod 连接成更大的 SuperCluster,形成超过百万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的超级集群。


这背后的关键是华为自研的“统一总线”高速互联技术,让多芯片协同如同一个整体系统。这是华为领先的领域,因为他的通信背景是英伟达所不具备的,也是实现赶超的关键部分。



用电力补算力。中国拥有充足的电力资源与庞大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这让“以电换算”成为现实。任正非提到,中国的 AI 发展得益于“充足的电力和信息网络”。换句话说,中国愿意用更多电力与芯片来弥补单芯片性能差距。“东数西算”工程就是例子:西部地区电价低廉,配合清洁能源,使大规模 AI 训练成为可能。而美国则面临电网老化、电价高昂和电力紧缺等问题。


任正非的“四补”思路展示了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破局方式,不再死磕 3纳米 光刻机,而是从软件、系统、架构与能源层面实现超越。这可以看作继 Deep Seek 之后中国科技的又一次“破壁时刻”。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也承认:“他们并不远落后。虽然制程较落后,软件生态也不够成熟,但他们拥有基础设施与超过 10 亿用户,占据全球约 30% 的 AI 应用市场,在电力设施也是遥遥领先。”


投资者应关注这些趋势,它们揭示了中国在 AI 时代持续增长的潜力,也指明了未来几年最具爆发力的投资赛道。应调整投资组合,以抓住中国半导体与 AI 崛起所带来的机遇。

More episodes from "雪球·财经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