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为什么会渴望归属感?
也许,是写在基因里的生存本能吧。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自呱呱坠地便无法独存,仰赖父母、看护者的呵护与接纳,方能存活。于是,这种安身立命的需求,若投射在家庭,是温馨;落在群体中,是归属。
这种“依附”的本能,早已深植我们的随眠之中,不仅投射于亲人,更延展至更大的群体——从家庭到族群,从公司、团体到国家,甚至某种信仰或制度。我们渴望被接纳、被看见、被肯定、被保护。
换句话说,归属感,其实是一种对“安全”的渴望。
它在潜意识里悄然承诺:只要找到归属,就能获得庇护,就不会孤单。
因为,作为一群人,一起走向未知的命运、共同对抗残酷的生存环境,总比一个人独自面对来得容易。这正是归属感的生理基础与演化优势,使我们在风雨中得以团结协作,延续生存。
然而,归属感带来的,不只是安全,更深一层,是身份认同——是“我是谁”的确认。
当我们感到“我属于这里”,心便安稳,愿意投入,乐于承担。
这正是归属感的核心功能:让个体在集体中找到意义,确认自身的价值。
当我是某个家庭的孩子、某个团体的成员、某种制度下的一份子,我就拥有一个可以被称呼、被肯定、有意义的“我”。
从心理学来看,归属感位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中安全之上的层级,连结着人类“被接纳、被需要、被认同”的渴望。
但佛法提醒我们:这种看似自然的情感需求,往往源自对“我”的执著。
归属感,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的存在感。我们渴望他人的回应、群体的认同,其实是在追问:“我是否被看见?被需要?被保护?”
然而,归属感并不牢靠,它依赖外在的态度、认同与氛围。
一旦组织风气变了、人际疏离、价值错位,那曾经熟悉的“家”的感觉,也可能瞬间崩解。
尤其是当我们身处一个不想离开、却又无法认同,也无力改变的环境时,归属感就变成一种尴尬的矛盾——人还在,心已远。
我们的安全感、身份感、存在感,也随之动摇。
加入一个组织或公司,若感受不到归属感,离开吧,不舍;留下吧,又无力改变。那么,该怎么办?
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
“我希望从归属中得到什么?”
是支持?认同?价值?安全?意义?这些,真的只能从外界获得吗?
有没有可能,先从自己的“参与”中生起?
归属感,并不只是群体给予的“许可”,更是你是否愿意以身语意参与其中的“投心”。
哪怕只是一份微小的责任、一句真诚的回应、一项定心的承诺,只要用心投入,你就在参与这个群体的共业,也就在悄然扎根。
然而,若归属仅仰赖外缘,就如无根之萍,终究漂泊不定。
佛陀早已洞见这一点。
在《法句经》第188至192偈中,佛陀说:
「人们在恐惧时,往往把山林、树木、园与塔当成庇护所,但这都不是究竟的归依,不能解脱一切苦。
唯有佛、法、僧三宝,才是究竟的依止;归依三宝者,能了知四圣谛:苦集灭道,就能解脱一切苦。」
这段教诫点醒我们:真正的安全感、存在感、认同感,不在外境,而在于对“实相”的认识,来自于内心的觉悟与安住。
真正的归属,从来不是“我属于某个团体”,而是“我在任何地方,都能安然、如法地活着。”
是那颗不再漂泊的心,成就了内在的归处。
正如辟支佛——独自觉悟,独行林野,不依群体,不寻依附,不因孤独而恐惧,不为归属而寻群。他安住寂静,清明自在,犹如犀牛角,独行人天之间,随缘度众,广结菩提因缘。
也正因为他的清净、自信与独立,反而成为智者与具福之人愿意亲近、归依的对象。
因为,当一个人因见法而不再向外寻求归属,他的存在,本身就成为一种归属的力量。
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安住之处。
正如《法句经》第160偈所言:
「自己才是自己的依归,他人怎能作为依归?
透过完全调服自己,他得到难得的依归。」
归属感的追寻,是人类的本能;破除“我执”的假象,是佛法的智慧。
真正的归属,不藏身于任何团体的标签之中,而在每一个破除“我执”的当下。
愿我们从外求的漂泊,走向内心的归处,无论身处何地,皆能如法而活,自在无碍。
这,便是穿越归属迷思的终极真谛,也是我们在人生路上,寻找心灵归宿的永恒答案。
在这五分钟的佛法短开示中,吉祥尊者与大家一起探讨归属感的课题。欢迎恭听。☸️
Altri episodi di "法域之音 - 佛法与人生"
Non perdere nemmeno un episodio di “法域之音 - 佛法与人生”. Iscriviti all'app gratuita GetPodcast.